close

太麻里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實踐愛鄰人如愛己的伊箖‧潞垡郳耀


在88希望文化創意園區,人人尊稱「伊箖師母」的伊箖‧潞垡郳耀,

小時深受媽媽一句話「愛鄰人如愛己」影響,自此立願成為助人工作者,

如今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莫拉克風災重創區台東太麻里生活重建中心主任,

除了協助受災原住民心靈重建外,也連結資源協助部落族人習得一技之長,

培訓在地服務員關懷社區老人與兒童。

初見伊箖立即被她略帶磁性沙啞的嗓音所吸引。

身為屏東泰武鄉排灣族大頭目之女,媽媽是幼稚園老師,

從小生長在大家庭,除了自己的手足外,

因媽媽是長女,家裡長期有阿姨及表兄弟姊妹齊聚一堂,

一大家族17、18人生活在一起,

伊箖說,潛移默化培養出關懷他人、與他人分享的人生信念。

乃至後來進入神學院修讀社工、婚後移居台東市,

在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協助族人就業,其間投入「還我土地」原民運動,

伊箖一路走來,深刻體會「能幫助別人是最大的樂趣」,

她幽默的補一句「哈,跟賺大錢一樣」,流露出她的親和力!

伊箖在木工區展示88希望文化創意園區的木工藝品。Photo by chiang

 

 

莫拉克風災的豪雨帶來空前的洪水與土石流,

直接重創台東縣金峰鄉、太麻里鄉、大武鄉、達仁鄉等一帶部落,

太麻里以南幾遭大水淹沒,沖毀路基,連結台東、屏東的台九線柔腸寸斷,

災害慘重,長老教會總會在第一時間8月7日(2009)總動員,

在總會指示下,伊箖與同工、志工投入救災,以太麻里鄉為中心點,

救援向外輻射擴散,發放救濟金、生活費,送洗衣機、快速爐,解決受災族人的急迫需求。

風災肆虐過的土地逐漸整平,生活重建之路才正開始。由於失業人數相當多,

伊箖於2010年5月向內政部申請設立太麻里生活重建中心,

聘用社工、行政人員,展開大規模下鄉普查工作,尋求部落原住民的就業機會。

伊箖(右一)與培訓的女性親如姊妹。Photo by chiang

 

 

危機也是轉機。

莫拉克風災後百廢待舉,政府單位各司其職,而受災戶需求又是廣泛,

包括老人醫療照顧和關懷、兒童課後照顧、職業訓練、就業……政府部門若未整合或發展創新計畫,

難以符合重建工作的種種需求。

例如伊箖想要申請兒童課輔陪讀員,重建中心的主管單位內政部卻無經費。

此時,針對風災重建需要,勞委會開發出強調資源整合的「培力就業計畫」,

讓伊箖期盼建構兼具部落產業發展、老人關懷、兒童課後輔導功能的生活重建中心多元功能終得如願。

 

結合部落文化創意的產品製作、產業行銷、部落老人關懷和兒童課輔陪讀的培力就業計畫,

伊箖同時在生活重建中心開設「88希望文化創意園區」,

進行各項木雕、編織、皮雕等工藝品、餐飲、吧台服務等培訓、產品解說與行銷等知能,

希望作為部落發展產業與消費端的橋梁。

風災後,部落原住民大多沒了工作,只能做臨時工。

招聘訊息一公布,伊箖說,需要30人,卻來了上百人應徵,

經過內部討論後,決定雇用受災較為嚴重的太麻里、大武、大鳥、金崙等部落原住民,

有學習木工的男性、負擔家計女性、單媽,還有近60歲的中高齡阿嬤。

莫拉克風災重創區受災女性在88希望文化創意園區編織手藝品。Photo by chiang

 

 

暑假期間,希望園區內充滿了孩童笑聲,對著伊箖叫「阿嬤」聲此起彼落。

伊箖說,孩子在暑假無處安親,她跟員工說,全部帶到園區,

家長可安心工作,孩子則可接受各種暑期活動的安排。

心靈重建對受災的部落族人來說,非一朝一夕,往往一下雨,員工便不想上班,

伊箖說需要靠長期的陪伴、開設心靈療癒課程。

至今在園區內的工作夥伴漸漸有了學習成效,4人考上居家照顧員、丙級烘培證照去年有4人通過、今年有8人,

伊箖說,有一名木工甚至利用晚上去台東市區上課,終於在今年取得中餐丙級證照,

令她十分欣慰,她說,有了證照,輔導原住民就業更具說服力!輔導成功就業後,可容納其他原住民進入園區接續培訓。

暑期學生志工在88希望文化創意園區整理企業贈送的物資後送到重建區。Photo by chiang

 

 

除了心靈療癒課程外,伊箖也目睹受災後在工作中重拾生活的力量。

阿蘭(化名)是重建區少數的漢人女性,台中經商失敗後隨著丈夫搬到太麻里,

不久便遇到88風災,家屋全遭掩埋,缺乏原民文化薰陶,生產不出原民手藝品,

也不喜歡廚房工作,「剛來上班時,整天喊著『我什麼都不會』!可是一年後卻變得樣樣通」

伊箖說,開始時不斷鼓勵她,一段時間後賦予她負責班長任務,

阿蘭因為被「賦權」,認真研究工藝講師的十字編織,而且自創複雜的編法,

目前已是園區內挑戰高難度藺草皮雕手創品的第一把交椅。

伊箖透過長老教會的一千多個據點,將園區工作夥伴的手工藝品行銷出去,

園區的展示區內,也陳售了鄰近工藝師的作品和部落農產品,

例如歷坵阿嬤的傳統手鉤棉線背袋、嘉蘭自救會的陶珠項練、手環、阿里山的劍筍和那瑪夏的脆梅……

在協助阿蘭歷程中,伊箖體驗到原住民有能力幫助漢人的可貴經驗,

讓她十分驕傲,現在伊箖的三個兒女也投入園區做志工,

世代傳承伊箖家族「愛鄰人如愛己」的人生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八八重建新希望 的頭像
    八八重建新希望

    八八陪伴、成長蛻變

    太麻里重建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